宫厨网-提供美食新菜学习
导航:宫厨网首页 | 最新新菜 | RSS订阅 每日新菜索引
宫厨网
宫厨网 > 跟我学 > 名厨故事 >
菜谱阅读

宫厨网专访-魏志春:厨艺好更要厨德好


他在15年前是一个小伙计  可是15年后 却成拥有自己公司的老总 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 不断的从对手手中吸取经验 终于成为今天一代名厨  15年的岁月很艰辛 可是魏志春师父始终的有着自己的原则 那就是菜肴的创新首先要在实用的基础上 什么工艺菜 等等 花哨而不实用的东西  宁愿放弃 也不愿靠这赚钱 虽然魏师父得奖无数 可是他还是不断的在前辈师父的对比中找差距
下面是本站专访

    宫厨网编辑:现在你自己当老板了,还亲自上灶炒菜吗?
    魏师父:基本上和以前在招待所差不多,虽然自己的酒店事情很多,自己下厨的时间却并没有减少。这倒不是说我信不过手下,主要是现在很多朋友到我的酒店来吃饭,图的就是我的手艺,虽然我的徒弟也不错,可自己还是不放心,唯恐让到这儿吃饭的人挑出毛病,所以只要有时间,我就自己炒,尽可能地让客人每次都吃得好,别砸了自己的招牌就好。
    宫厨网编辑:现在你店里卖的最好的菜是哪一道?
    魏师父:现在酒店里卖一道当家菜:“中华第一排”,它就是我根据这几年的记录改良而来的。你知道东北人是比较爱吃排骨的,但是传统的做法大家都吃腻了,所以我就根据从南方学习带回来的资料改良了一下菜肴的口味和制作方法,让排骨尽量地避免单一的咸鲜口味和常用的炖、烧等技法,然后再搭配一些中药材,使做出的排骨还能有一定的滋补功效。
    宫厨网编辑:你学过很多菜系,改良口味和烹调技法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中药材的搭配的知识是从哪儿学的呢?
    魏师父:在中药材运用方面,我父亲帮了我不少忙,因为他是个医生,我小时候跟他学了不少东西,懂一些简单的药理知识,像在创制“中华第一排”时,我就根据我所要达到的滋补功效去添加一些中药材,然后把这道菜给父亲完整地做一遍,一是让他给菜肴口味把把关,再就让他帮我审核一下中药材的配比量,并做功效分析。
    宫厨网编辑:我注意到你的很多菜品都带有很强的工艺性,你酒店的菜品是不是也这个样?
    魏师父:这样肯定不行!这种适合大赛做的工艺菜制作繁琐,讲究又多,基本上都不符合在酒店经营。虽然我们比赛都选用这种工艺菜,但我在酒店还是做实用性强的菜肴,花色上不是十分讲究,只要点到即可。

菜品创新有两法  一是“拿来”二是讨教
    宫厨网编辑:你搞菜肴创新有什么法宝或秘诀吗?
    魏师父:说到创新,我也没有什么太好的经验,只有两个“笨”方法。一个是“拿来主义”,另一个就是向别人讨教。之所以要“拿来主义”倒不是因为我懒,不愿自己创作新菜,而是现在工作忙,如果自己从原料到调料、从调料到技法、再到造型都一一研究,肯定会做出不少新菜,但是这段时间太长,花费的精力也大,资金还不少浪费,尤其是餐饮业,人们口味、流行趋势都发展得很快,这就是说一些新菜还没等研究出来,那阵流行风就过去了,所以“拿来主义”在实践中是最实用的办法。当然,一个好的厨师光靠“拿来”可不行,还是得对菜肴进行调整。再就是向别人讨教,在这方面我们当地的厨师都做得很好。我们开展了一个“厨友联谊会”,我任副会长,每隔半个月,我们一大堆厨师就聚一聚,把自己看到、吃到、听到的好菜给大家说说,这样一来,我们这几十个人即使不出门,也可以得到不少信息,因为大家门路都很广,也经常走动,只要是外面流行的菜都能打听到,有什么菜大家讨论一下,有主意的出主意,有想法的出想法,总之每次聚会我们彼此间都能学到不少的东西。
    宫厨网编辑:有很多厨师非常保守,手里的好活儿不愿告诉别人,你在“厨友联谊会”上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吗?
    魏师父:这样的厨师肯定是有,但只要是参加“厨友联谊会”都是奔着能交流些东西来的,所以谁也不会那样做。而且我们所有的参加者,还都觉得现在的规模太小了,有些东西如果能在全国厨师中进行讨论也是件好事,再说我觉得现在的厨师,尤其是南北厨师如果能经常联系一下,交流一下流行菜,对我们来说都能受益。所以,我们想在今年开展一个全国性的厨师俱乐部,争取能让更多的厨师到网上交流。

跟战友学美术  向对手找差距
    宫厨网编辑:我看到您的很多作品都有很强的欣赏性,尤其是全国电视擂台赛最后一场的比赛中,你用油菜做了一个鸳鸯的造型,非常有新意,你是不是也专门学过美术?
    魏师父:我没正式学过美术,只不过我有一个好搭档——王振昆,他是我的战友,曾经学过美术。所以每次我参加大赛,他都从美术的角度帮我审视菜品的色泽和造型。可能是由于我们接触多了,所以我从他那也学了不少美术知识,一来二去的,他说我现在都比他这个专门学美术的强了。
    宫厨网编辑:这次参加全国电视烹饪大赛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魏师父:收获最大的是认识了两个令我特别服气的厨友。这次全国电视烹饪大赛的所有赛事我都看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河南樊胜武师傅做的几道菜,从菜品上就能看出樊师傅功底深厚、手艺全面,尤其是他在大赛中做了一道用龙须面配菜的菜肴,让我佩服得了不得。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我和樊师傅都用抻出的龙须面做配菜,可是我感觉,樊师傅就是比我手艺好,他做的龙须面细腻、均匀,一看就是个面点高手做出的东西,而我虽然也学过几年抻面,但是和他一比我真是自愧不如。我觉得像樊师傅这样的全能型厨师,真让我敬佩。还有我最后一场的对手北京的赵洪滨师傅,别看最后我赢了他,但是他做的菜干净利索,而且整体造型也特别好,真正达到了烹饪高手“大味必淡”的境界,确实让我大开眼界。总之,我的这些对手,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大赛结束后我们都留下了对方的电话,说不定以后还有很多问题要请教他们呢!

    这次采访进行得特别顺利,魏师傅谈了很多他对厨艺的看法,不过让人感触最多的是他谈自己的对手如何优秀的话。一个成功的厨师能够在自己战胜对手的基础上看到对手的优点,并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要学的东西,这样的厨师让人钦佩。
好味道不是用鸡精、味精调出来的
    现在很多厨师做菜都喜欢用鸡精、味精调味,他的菜为什么鲜呢?大勺大勺地放味精呗。虽然我在炒菜时也少不了加入鸡精、味精,但我总觉得这样”不算本事“,让顾客吃”味精菜“对他们的身体没好处。我个人认为,菜肴的味道好不好关键要体现出原料的本味和价值,如果能将原来鲁菜注重用汤的优势再拾起来,让精心吊制的好汤浸入原料中,这样做出的菜味道才是真正的好。这正是我努力的方向,而且将来也会成为我所经营的饭店的卖点——不用放味精,照样出鲜菜。

别小看了原料上浆
    做菜经常会用到上浆这个工序,由于它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环节,所以很多厨师在原料上浆时都不用心,不是将淀粉放多了,就是放少了。其实上浆是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就拿肉片来说,如果淀粉放多了,肉片就会变厚,尝不到肉的本香;放少了,肉质就会发柴,而且炒出的肉片就不够光滑。所以,别小瞧“上浆”这一步,其实它才是制作菜肴成功的首功。

雕刻不是救命草
    现在很多厨师不论比赛还是日常炒菜都喜欢在菜肴旁摆一个雕刻品,这种处理方法我不太赞成。其一,很多人放雕刻品是为了美化菜肴,但从现代营养卫生学角度来看,生熟原料是不应该放在一起的。其二,雕刻品现在变了味,好像成了某些厨师的“救命稻草”,炒菜的技术不怎么样,以为有了雕刻品,就能掩饰过去,就能博得人们的好感,其实不然,真正的好菜不需要它物来提升价值,而一道菜如果口味不行,再好的装饰也白搭。其三,雕刻费工夫,一个像样的作品从构思到完成怎么也不少于1小时,有那时间雕个东西,还不如在菜肴制作上多下下功夫。

传统技法丢不得
    现在有些年轻厨师不像我当年学艺时一样,很多东西都不求甚解,慢慢地一些传统的、好的烹调技法就失传或者不正宗了。好比说我在“第二届全国电视烹饪大赛”中采用的那种边炸东西边拔丝的技法,现在很多厨师都做不了,有的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其实,我们的很多传统烹调技法都很精细,也很优秀,可就是有这么一群人整天喊着创新、创新,一不留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对不起前辈,也对不起自己。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永远的大众菜 专访捍卫大众菜的厨师


Copyright © 2007 www.Gongc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宫厨网-厨师创作与交流平台 鄂ICP备08001534号